栀子花香响堂村,位于浦口老山脚下的响堂村近几年来成为南京市民及周边城市居民周末出行、短期乡村旅游的一个热门选项。从网上我们大家可以通过图片直观地欣赏到响堂村美丽的乡村风景。
响堂村何以成为诗意山村的代表,陈卫新的新书《山谷里的时光——响堂村日记》从一名建筑规划设计师的角度揭开了响堂村诗意栖居的秘密所在。10月31日,陈卫新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共同聊一聊这本随笔集及背后的故事。
在南京有一批因为文化风格品位独特而风靡已久的休闲场所,比如先锋书店、未见山、柴门、云几等等,这些别具一格的空间设计都出自于室内建筑师陈卫新的手笔。在从事建筑设计事业之外,陈卫新也出过好几本别致的散文集、诗集,比如《夜晚后面的西花园》《鲁班的飞行器》《在时间的河流上》等等。他的新作《山谷里的时光——响堂村日记》是一本在装帧设计上匠心独运的随笔,陈卫新以72篇日记、随笔形成了春秋冬夏山居生活的美好回忆,其中既有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的乡村建设过程的场景,也有他在响堂村的生活日常中天马行空的思考。这本书的创作要追寻到几年前响堂村做整体规划设计之时,当时陈卫新便在记录响堂村的点滴变化,“一方面响堂村规划设计是一个需要时光浸润的项目,不像在城市中一些项目有时间限制,要求人快速的完成,响堂村这样的乡村振兴项目我个人觉得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时光记录可以将这座村庄逐渐的改变呈现出来,我想文字是更好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的效果是远大于图纸所能表达的。”
在书中陈卫新用诗歌记录下响堂村的美:“溪流中的鱼如同一条飘带”“松软的初夏,有枝头挂果的分量。”他也用图文和读者分享了诸多响堂村公共休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美学思考,如乡村讲习所的修建要如何协调与原本的环境及公共空间相协调等等,阅读这些文字不仅是对响堂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人对这样诗意栖居于山野的生活状态心生向往,“所谓田园式的居住理想,实际上能够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关于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吧。”响堂村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相反这里距离城市非常近,这里的村民要说是城市居民也说得通,“每一个乡村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生活场景的改变,居民的生活需求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外地的访客对于乡村的感受也在改变,像响堂村这样近距离的乡村其实可以很好地解决乡愁。”
陈卫新认为,所谓的乡愁、乡村情结其实就是一种关于自然山水的记忆,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记忆,“当我们在城市高效率的工作生活场景中会需要生活场景的转换,来到这样的乡村就可以让自己得到一定的释放。希望到访响堂村的读者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建设过程的点点滴滴,我愿意将工作生活中的细节、一些细微的感受与响堂村的文化结合起来,呈现给大家。”
重塑乡愁的记忆,这或许是近些年来乡村文旅消费如此热火朝天的一个原因,“做乡村旅游不能以做网红景点的方式去思考,我们并非要以乡村文旅来打造一个所谓的网红项目,而是要在贴合满足原住民生活状态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愁记忆的情感消费需求,实现双向的满足,这其中就需要长期的、一如既往地保持、延续乡村的文化景观。”
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是当前许多地方提振乡村经济的方针,响堂村走的也是这条路,比如响堂村过去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药材种植及栀子花产业,现在将之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相结合,为传统的农耕产业文化赋能,极大的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
乡村文旅要怎么做,应该要像打造网红打卡点那样追求流量吗?陈卫新并不这样认为,“对我个人来说,这种生造话题实际上有违乡村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我们现在讲的是要用绣花的功夫来做城市的更新,乡村振兴是相同,要尊重乡村文化的本源,遵循它独特的文化和自然,它的独特性足够来讲述它的故事。响堂村的发展更多是希望可以赢得游客与乡村生活的互动,产生沉浸式的体验,由此来促进响堂村经济的发展。”